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很多企业这时就开始开展单个系统或者部门级的商业智能的应用,比如在ERP之上实现统计报表和分析。但是如此以来,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隐藏在企业的应用系统、数据集市、或者电子表格中,很难获得真正的整体信息。
如果没有统一的商业智能架构,就会出现多个不同的统计和分析结果。例如:“某个产品为公司的贡献度是多少”可能会得到很多不同的版本,它依赖于贡献的定义和数据的准确性。用户很难在一个协同的环境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由于他们的工具不同、术语不同,甚至概念不同。
商业智能标准化提供一个统一平台、统一管理,通过元数据管理,更多的实现信息的控制,实现信息的透明、存储、比较和协同。有了标准的系统,可以利用元数据很容易跟踪影响分析,也就是当运营系统的一个数据发生变化时,它会影响到统计分析、决策部门、应用部门的那些报表发生了变化,那些指标发生了变化。
也可以利用元数据管理实现在应用的报表中某项指标是如何计算出来,公式是什么、都使用了那些数据,这些数据来自那些系统,从而给决策者,特别是增强了财务总监在签字时的信心,他们可以透明的获得信息的来源,从而保证了签字正确性和信息的准确性,减低了他们的风险。
商业智能标准化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对老的商业智能工具的以来和对厂商的依赖。由于行业越来越成熟,那些实施了标准化的商业智能厂商,他们的产品将更值得信赖的,企业和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也会实现双赢。
正像Gartner指出的:在大多数的公司,片段的和离散的商业智能工具的使用在过去的两年中更加严重了。
面对着商业智能片段和离散的问题,企业已经加大了标准化的步伐。在TDWI(数据仓库学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32%的企业表明在将来的12个月到24个月中开始商业智能标准化项目的实施。
商业智能标准化涉及到成本的降低、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美国专业研究机构AMR研究报告指出:商业智能标准化工具正在建立公司长期战略的运动。 上一页 [1] [2] [3] [4]
|